中文版 | English

  行云座画廊 >> 国内艺术家  
艺评文章

都市的生长与传奇

 

 

都市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那急剧变换的使人震慑的景观改造,那种难以明言、如生物变异般的生活方式,以及尖锐而用痢⒉愕纸淮淼乃枷胍馐叮唤龃游镏省⑹泳酢⑿睦淼确矫娣岣涣艘帐跏笛榈哪柑猓乙彩巧缁嵝睦碛肷缁嵯质倒刈⒌闹匾嵌取?SPAN lang=EN-US>

 

然而,在都市化进程的密集步伐中,我们可曾仔细聆听过都市人群诉求的声音。无疑地,都市化的历史由它那些显要的事件连缀着,都市人群以他们个人的方式如同甲虫一样顽强地存活着。有时候,在都市中生活的我们,会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匍匐于街道的秽土,融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身如蝼蚁,而城市的魔爪却失控式地伸向更远的地方。

 

当代艺术需要也必然会呈现出这个时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复杂关系。当下一些艺术批评家就倡言“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指出艺术家的视界应从艺术的内部问题扩展到艺术与缁嶂涞墓憷煊颉J导噬希恢执猩缁嵫У鞑橐庖宓囊帐趸疃丫谇娜恍似穑墙酃饷橄蛄顺侵写濉⑼饫垂ひ约俺鞘谢鐾獗淼紫滤鑫⒃甓囊蜃印?SPAN lang=EN-US>

 

青年艺术家曹喜丰的油画作品,显然与城市有着密匝的纠葛,但并不是理性直观的社会现象考察。而是以其个体的生存体验感受着都市生活的各种况味,包括对都市神话和城市帝国的玄思,对都市边缘人疏离感的深入体察,荒诞而虚幻的时空观感和微含喜悦的梦幻等等。

 

曹喜丰的作品标题“秀”,也许就已经揭示出了这个时代许多的要义,从经济运营到文化炒作无不体现一个秀字。“秀出自己”更是那群成长于漫画电玩当中,受各种媒体的滋养和塑造,对时尚潮流极其敏感的红男绿女的至理名言。他们是当代城市生活中耀眼的活性元素,然而他们那鲜活新锐的装扮与一招一势却又大都只是各种视觉媒体造型的翻版,肤浅的欢愉与异常的内心脆弱交织,映射出城市心理的多维空间。曹喜丰的“秀”系列就是塑造了这样一群青年形象,他以透明脆细如玻璃一样的质感和笔触描绘,但技法和色彩的处理使得观众似乎是透过一层雾气看到那些装扮艳丽、表情夸张、扭捏作态的人物,总也看不真切,一如游戏或梦幻的世界。

 

我们说,在这个以机械和电子制造构建的都市迷幻世界中,生存现状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反映于绘画便是一种漫游的姿态。理性与人本的匮乏被符号式地图解而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言。置身于这一语言情境之下执着于精神意义的追寻无疑意味着孤苦的行吟。相对于现今仍活跃于画坛的新生代艺术家而言,曹喜丰这一代画家似乎更有理由选择陈述无聊、迷惘、漂移感的话题。他们一开始便面临经济浪潮的侵蚀,在日益商业化的场境中探索艺术创作的个人化道路,免不了身陷其中徘徊焦虑并将这种现实情感赋予创作实践。事实也正如此,新起来的年轻艺术家大多延承新生代的创作面貌而继续处于一种漫游的状态。然而他们却力图从表层化叙述中逃逸出来,少年哲人般注视着当下的时代境况,以自己的独特内心体验表达对现实生存的悲悯情怀,并演绎成戏剧化的都市传奇故事,而不是顺乎其流成为一名模糊的座上客。

 

广东美术馆 胡斌                

20051122

 

 

消费文化与视觉流氓

―― 艺术制造·中国当代艺术

 

文: 曹喜丰

 

 

   去年年末,去了一趟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城正大兴土木。在天安门东侧,南池子胡同内,拆掉了一些老的四合院,奇怪的是在原址上又建起了新的四合院,并且从正在施工的墙看,用的是现在的红砖,为了达到老四合院灰砖的效果,表面上贴了一层砖侧面大小的灰色陶片。这样,从外表上看起来,就像是用灰砖垒成的四合院了。

 

   这真是让人扼腕又让人失笑,这种将自己的亲儿子掐死,又弄个干儿子来养着的蠢事,屡见报端,国人对于传统的认识,竟是如此的浅薄。国人如此漠视传统的价值,传统文化何以失落至此?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更多的则是自身的阉割。就不得不提一下“文革”。

 

对比于历史上的几次文化灾难,秦时的“焚书坑儒”,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时的“文字狱”,都没有此次“文革”来得更全面,更彻底。文化专制,批孔破旧,在又红又专的当代人手里,传统文化被作为封建腐朽的文化遭到摒弃,不管精华还是糟粕。西方文化被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遭到隔绝,从鸦片战争时开始的先辈们在阵痛中辛辛苦苦为中西结合所做出的研究与贡献,也在此断裂。“开眼看世界”的国人眼里就只有一个苏联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一代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个断层,使得我们像一个孤岛,又回到半封闭的状态。于是,我们看到国学在涌现了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等一批大师之后,堙没了,国画在涌现了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一批大师之后也堙没了。血脉遭到遏制,想恢复元气,需要些时日了。

 

在传统文化断奶之后,改革开放,敞开国门,西方文化再次冲击了中国。国人在文化饥渴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续奶的后娘。文革后人道主义的呼唤、八五思潮、西方现代及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传统便处在自身扼杀与西方文化冲击的夹缝当中了。时代有其局限,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也便处于这么一个尴尬境地:喝着后娘的奶(西方文化)长大,对于亲娘(传统文化)模糊不清。

 

当今的文化圈,无论学术界还是艺术界,都为西方话语所笼罩。于是我们看到譬如油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的整个传统。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仍抱着西方文化救中国的天真想法,一如我们的先辈,拿来人家的科学技术,不行,又拿来人家的政治制度,还是不行,又学人家的文化思想。搞完洋务运动,又搞资本主义改良,接着是搞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一群书生,纠缠不清。能试验的都试验了,结果并没有使中国脱离苦难。西方的政治制度,自有其地理环境和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尤其经济的支撑,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步步发展出来的一个东西,是跟西方社会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想在当时“小农经济”仍占据主流位置的中国建立西方现代的政治制度,无疑是在沙地建高楼,毕竟是虚的。就像我们今天看这“伪四合院”“伪古建筑”,一看就假,为什么没有西安的古城墙、北京的故宫、随便一个深山古寺来得深沉雄厚?没经历史沧桑的风雨淘洗,怎会产生人文的积淀?我们看到的只是些空架子,一块秦汉的瓦当,都比这些显得饱满。能否撑的起,是看它有没有这个基础,否则理论也只能是空理论。西方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则有自己的国情。

 

西方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这种本位论的文化殖民主义,在国人的心里也会有些许默认。但究其本质,并不是它是西方的,它就是先进的。如冯友兰所言“西方文化之所以先进,并不因为它是西方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落后,并不是因为它是中国的,而是因为它是中古的”。当大唐帝国雄姿泱泱,辐射周边时,西方还处于昏暗的中世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当时来说,汉文化则是先进的、现代的。

 

了解了这一点,艺术还是要回归传统,只不过是传统的挖掘再利用。代表性的如蔡国强、徐冰等。蔡国强的“火药”“龙”等符号,徐冰的“天书”,都借用了传统文化。这两个人都在国外,能深入到西方语境当中,会不自觉的将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思考,从文化思想、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以至于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都可以启发思考。在这比较当中,对两种文化尤其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深入下去。在国内知道个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人们会觉的你还有点修养,但在西方讲这些会很无趣,本来这就是人家的东西。只有画国画、写书法,人家才觉的新鲜,具备了世界的眼光,才发现传统的价值。所以我们看到国内的大多数艺术家在一个劲的学西方,在国际的华裔艺术家多在玩传统,从赵无极的绘画到当代艺术。正如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伏尔泰说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前所争论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身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以前的英文,只能横向书写,“天书”有了书法因素的介入,一个单词可以上下左右的写,从而打破传统英文的书写模式,对于西方人来说,自然是新鲜至极。所以说,所谓的“全球化”,是以前种菜,只能在自家周围卖,加入世贸后,可以拿到美国去卖了。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会受西方文化同化,也是忧虑多多。如果一个人的每日三餐都是“麦当劳”,那生活将是多么乏味,当然也希望来几道川菜或者粤菜。当可口可乐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中国餐馆也全世界开花。

 

 当今的中国,在满目疮痍之后,开始走上轨道。国门的开启,主流意识形态理想的幻灭,观念的解放,个人的觉醒,新阶层的兴起,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家族宗法制观念的逐渐削弱,社会的重新整合。“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步退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的初步建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转向实际实用。从共产主义的迷梦中走出的人们,“赚钱――消费”,让个人的生活更好一点,成了当务之急。这对文化也造成很大的冲击,“精英文化”作为主流的位置开始下移,“大众文化”兴起。高深的学术理论,难懂的哲学命题,退避一舍,成了教授们的课题;经史子集,子曰书云,以前作为国人安身立命之道也遭到忽略。以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低俗小说、金琼文学(金庸和琼瑶)、通俗歌曲为符号特点的当代文化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文化成为消费品,便呈现出消费产品“短、平、快”的特点,短:存在的时间短,可供人终身受益的经典作品少见了;平:浮浅,平民化,适合大众的胃口;快:更新淘汰的节奏加快,“各领风骚三五年”。由于这一特点的限制,当代文化又呈现第二个特点“炒作”:其中,一是知识分子明星化,如“美女(美男)作家”、“明星艺术家”。二是作品的轰动效应,比如文学“性”化,行为艺术的“新闻”化。当代文化的第三个特点:“雅”文化的退位,“俗”文化的兴起,大众已没兴趣去理解“之乎者也形而上”的东西,轻松、易消化、刺激、好玩成为大众消费的一个特点,好莱坞的大片、网络游戏。对感官本能的满足,从而忽略了对精神诗意的追求,信仰的沙化,人情的冷漠,情感的淡化,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批判情怀的丧失。一个个欲望满足之后,仍是无边的空虚,泛文化的时代,也是泛空虚的时代,人们享受且空虚着,成为泛文化时代的一大特点。人性的无限制解放,也带来人无限制的空虚。

 

相对于西方语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对我们产生影响。文化的多元化,也即话语霸权的分解,主流位置的偏移。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它是变化流动的世界。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一般”、“规律”、“本质”和永恒的“真理”,传统哲学在寻找“同”、“一般”。而到了后现代的哲学,则是强调“异”、“个别”、“现象”。如果说人性的解放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现代,那么所谓的后现代,无疑是人性的再一次解放。如狄康姆所言“你们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你们必须明白,既没有中心,也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游戏”。所以“人人都是艺术家”了。所以对后现代艺术产生的一个悖论:既然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作品却越来越看不懂,也就容易理解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是人人认同的,“同”“一般”,故人人都懂,后现代的作品却是艺术家个人观念的陈述表达,“异”“个别”,原则的支离破碎。所以,后现代的艺术作品需要解读,就像工业产品都必须附带一张使用说明书。

 

以上略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社会、时代与文化背景,以下是对一些国内艺术现象的分析,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既然统一的美学原则已被颠覆,审美价值也已被颠覆,艺术不再是审美的对象,而成为个人观念想法的陈述工具。那么,评价一件艺术品的标准也就不能用好、坏、美、丑来衡量了,只能说是一些现象存在。相比于美术学院里那些早该进坟墓的东西,当下的艺术圈里,这些现象存在颇为热闹。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上海双年展,马上就是北京双年展。大大小小的展览,空前宽松的艺术气氛,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舞台,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作品。怎么搞都行。在“观念的前提下,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成分已呈两级分化的状态,一是纯粹技术化,如利用高科技技术的影像艺术;二是抛弃技术成分,纯粹观念化,如利用现成品的装置艺术。关键是应该学会如何“思想”。思想成熟了,要表达你的观念,可任由你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段: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甚至自己的身体。艺术在经过宋元文人画、西方现代派“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番形而上的提升之后(注重绘画自身因素,点、线、面、色的形式构成,意境与审美的表达),又回到了最初的“文以载道”的社会功用的层面(在中国宋以前是“成教化,助人伦”,在伦理道德这方面,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则是宗教方面)。只不过以前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附属,现在成为个人的表述工具,表现的内容也很广。作品可以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可以表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可以表现对社会或自然现象的关注;可以表现对文化的态度;也可以对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挖掘利用;同样作品也可以表现抽象观念与个人体验。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是六十年代生人,在“文革”的背景下成长的,如前所述,受时代的局限,其作品也表现出某种局限,一些作品是迎合西方人的眼光而产生,一些作品在照搬西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处于比较浅的层次。

 

在这种艺术气氛下,艺术体制也逐渐完善,引进了西方画廊制。艺术家――评论家(――画廊――媒体,四位一体,相互依存。这种模式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建立。但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工业产品,同时还必须规范市场规则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在现阶段,我觉的这种模式弊端有二:

弊端之一:艺术越来越依靠理论,相比于后现代以前的美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之后的,是实践后的总结,以此来指导以后的艺术,当现行的理论成为桎梏,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又会有艺术家进行新的开拓,又有美学家归结为新的理论。艺术家也要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最终形成成熟的个人作品。而现在可以不需要了,不管什么作品,“万金油”般的评论家总会有一套煞有其事的理论套在你的作品上。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认识,王元化称此类现象为“意图伦理”,这种“意图伦理”使的学术不再成为真理的追求,而变成某种意图工具。所谓的批评也成为逢迎。

弊端之二:机会主义盛行。这种操作方式,很容易助长人的投机心理,“出名”便成了某些人的终极追求,而不是艺术本身了。就拿绘画来说吧,当今的油画,我综合了几个要素,只要掌握这几个要素,“混”出来也就差不多了。1:有自己的技法技巧,2:个人的关注点(文化、历史、社会、人等),即作者的思想;3:作品画大,因为大的东西,总能给人震撼;4:作品的复制,就像广告,不断的重复刺激,给人留下印象。一对双胞胎走在大街上,要比个人引人注目的多。画一张画,只是一件作品,无数张同样的画,那就是一个现象,甚至是一个文化现象了。作品就是你的标签,等于创造一个属于你的视觉符号。艺术家的工作室,也成了艺术制造的工厂。要不制造流行,要不制造震撼,大众对这两种东西最缺少价值判断,所以也就是“好”的。从某种角度说,艺术是可以投机的,并且是可以持续性投机的。

 

 艺术品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因素,我们看到的也不是所谓的“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净化的精神力量,美的享受。而是观念的杂烩,由纯粹性转向流氓化,艺术家制造作品虐待我们的视觉,就像明星制造绯闻满足我们的猎奇。在我们进行文化消费时,不可否认有些的确是垃圾。

 

我们还看到艺术家创造力的匮乏,“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样在艺术领域流行:陈丹青画西藏之后,有一批人紧随其后,可称“西藏画派” 了;《父亲》之后,大头便成为一直效仿的形式,可称为“大头画派”了;就不用说行为艺术家们是如何廉价的重复践踏着自己的身体;实验绘画一律艳俗的色彩;以及对西方艺术的拙劣模仿,将笔触搞的粗犷一点,就以为是表现主义的绘画了。

 

所以说,中国艺术的“黄金期” 并不在这一两代人身上,这是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局限。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各艺术门类界限的打破,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和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兴起,艺术家表现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作品的需要来自由选择。使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拥有权正在逐步瓦解。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是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掌握造型的能力、完善的技术技法然后糅合时代的审美观,才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的话语权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具有霸权性质的。但是当代艺术的发展,多种表现形式的兴起,使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造型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别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一样可以成为艺术家。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所具备的能力在当代已无所谓优势可言,使的人并不是掌握一门技术就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话语霸权的分解,“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这是对艺术的解放,同是也对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学者,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思想”。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艺术模式与当代艺术的夹缝之中,与西方比较,在思维方式上还是显得保守,在诸如影像等艺术的创作中的技术含量也显落后,唯一可与西方一比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思想”,应该是站在我们的文化的立场去思考,而不是盲目的随西方潮流。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初级阶段正在过去,表现内容和形式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追随西方,所以我们也看到在西方几十年前的东西在中国还能成为新潮,依然是在模仿西方,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还不够,艺术圈已有了这种动向,由“盲流”到 “学者”的转型,一些学者型的艺术家开始走到前台,在表现的形式是借用西方的,文化内涵却是东方的、中国的,现在,书架上研究传统社会生活人文的书籍越来越多了,随着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觉醒,研究的深入,是到了重建自己文化模式及艺术模式的时候了。

                                                            

200376

 

首页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页 下一页 末页

2008 (c) Copyright CompanyNam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86 010 57623017   李女士: +86 (0)13911061301    京ICP备12020798号-1